麦当劳里白发老人收拾桌椅,便利店里六十岁的店员操作收银机,养老院更是“老人照护老人”……这就是如今的日本。
少子老龄化不像地震或战争那样突然爆发,而是温水煮青蛙,生育率长期低迷、老年人口占比攀升等数据,无声地侵蚀社会根基。面对这种深刻的结构性矛盾,日本尝试通过移民政策引进印度年轻的劳动力,但却导致多地爆发抗议游行。
四处碰壁下,机器人,正在成为日本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“日本服务机器人市场目前大约150亿人民币规模,但这只是开始。到2030年,预计会增长到500亿。”是枝 邦洋说道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企业已经捷足先登,凭借供应链优势、价格优势和研发速度,迅速占领了70%-80%的市场份额,普渡、科沃斯、追觅……在日本已经相当有存在感。
通过WaveGlocal大潮向栏目,Morketing Group 创始人 曾巧(Morketing Group旗下媒体WaveGlocal)与析道咨询(CDI) 全球合伙人中国区董事长总经理 是枝邦洋的对话中,我们将揭开日本市场最真实的现状,或许你也能找到新的机会。
曾巧:是枝先生,我们认识多年了。每次和您聊日本市场,总能感受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节奏。这次我想从一个非常具体的话题切入:中国的机器人进入日本。第一个问题,为什么日本社会对机器人有如此强烈的需求?
是枝 邦洋:背景其实很简单,也很残酷,在日本,人越来越少。1995年,日本的劳动力人口有8700万,占总人口的七成以上,而现在只剩下7200万,再过十几年,可能会跌到6000万。这意味着大量岗位处于“无人可做”的状态。去东京、大阪或许还不太明显,但到了鹿儿岛这些地方,你会看到咖啡馆里端盘子的,是六七十岁的老人,便利店收银台后面站的,也是老人。那是一种“老老社会”,老人照顾老人。
曾巧:这个画面感太强了。中国当然也在讨论老龄化,但至少在上海、深圳街头,你还能看到年轻人骑着电动车外卖、打工。而在日本,场景更直观?
是枝 邦洋:对。比如你去吉野家、麦当劳,过去店里不少外国留学生或者移民在打工。可最近几年,外国人也不愿意做这些低薪重复的工作了。结果就是:企业不得不考虑用机器人。于是你在快餐店能看到送餐机器人穿梭,在大型商场看到扫地机器人夜间清洁。这不是噱头,而是真正的劳动力替代。
曾巧:您刚才提到“老老社会”,让我马上联想到养老院,90岁的老人由60岁的老人照顾,这个场景本身就说明了问题。机器人在日本的未来,听上去已经不只是商业机会,更是社会必需品?
是枝 邦洋:完全正确。日本对机器人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接受度。日本政府也考虑通过移民来解决劳动短缺的问题,像美国那样,但日本社会对移民的接受度很低,反而对机器人却非常宽容,甚至带点亲切感。所以我常说,日本可能是全世界“最刚需”的机器人市场。
曾巧:所以,日本劳动力的“缺口”,正好成了服务机器人企业的“窗口”?
是枝 邦洋:没错。日本服务机器人市场目前大约150亿人民币规模,但这只是开始。到2030年,预计会增长到500亿。餐饮、零售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会延伸到物流、养老、建筑。这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,机器人几乎是唯一解法。
曾巧:我注意到,现在日本市场上能见到的服务机器人,其实很多来自中国企业。
是枝 邦洋:是的。普渡、科沃斯,还有追觅,这些中国品牌在日本已经相当有存在感。尤其是在送餐和清洁这类场景,中国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、价格优势和研发速度,占据了主导地位。你去一些连锁餐厅,看到的送餐机器人,多半是中国公司做的。
曾巧:这让我觉得挺微妙的。因为在我们很多人的心里,日本一直是机器强国。但现实中,服务机器人却更多依赖中国?
是枝 邦洋:对,这就是“赛道的分水岭”。日本在工业机器人上仍是世界顶尖,像发那科、安川电机、三菱这些企业几十年积累下来,技术壁垒很高。但在服务机器人上,日本企业并没有走在前面。反而是中国的企业,把国内大量场景磨炼出来的产品,搬到日本后迅速落地,中国企业占了70%到80%的市场份额。
曾巧:听上去像是“快”与“稳”的差别。中国企业快,试错快、迭代快;日本企业稳,在工业场景里把精度做到极致。
是枝 邦洋:可以这样理解。中国企业的优势是性价比和速度:产品价格亲民,更新快,而且在国内已经积累了成千上万个案例,所以到了日本,马上能适配。反过来,日本企业的优势是服务和品牌信任:他们在本地有完善的售后网络,消费者对日本品牌天然信任。你买日本的机器人,可能贵,但心里踏实。
曾巧:那中国企业在日本的短板,就是售后和本地化?
是枝 邦洋:对。机器人不是一次性消费品,它需要长期维护。中国企业初到日本时往往没有全国性的售后网络,只能和本地服务商合作,比如普渡就和日本公司合作,来解决售后问题。但这类合作规模有限,覆盖面和效率还跟不上。
曾巧:而日本企业的短板,就是成本高、性价比不够?
是枝 邦洋:没错。很多日本品牌的服务机器人,实际上零部件和生产环节还是在中国完成的。在日本本地制造,成本太高,不具备规模化优势。这也是为什么,哪怕消费者心里信任日本品牌,市场份额还是慢慢被中国企业侵蚀。
曾巧:所以,中日企业在服务机器人上,像是两种模式的“镜像”:中国靠供应链和迭代速度,日本靠本地服务和信任体系。未来的竞争,不仅仅是价格,还会涉及谁能把“本地适配”做得更彻底。
是枝 邦洋:而且我觉得,未来很可能不是“你死我活”的竞争,而是某种程度的互补合作。中国企业强在硬件和成本,日本企业强在服务和品牌。如果能结合,优势会更大。
曾巧:我们刚才谈到中国企业在日本的优势和短板。我想追问一下,如果一家中国机器人企业要真正进入日本市场,它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?
是枝 邦洋:挑战不少,我通常总结为三道“门槛”:标准、售后、案例。
第一道是标准。日本的机器人市场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,他们对机器人的期望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,甚至还有情感化的交互。比如,送餐机器人在日本可能需要呈现一种“可爱”的形象,像普渡的机器人就像猫一样,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温馨的感觉。虽然送餐本身并不需要这样,但日本市场对于这种设计有更高的要求。
曾巧:日本的需求更细节,而不仅仅是替代劳动力。
是枝 邦洋:对。第二道门槛是售后,也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挑战之一。机器人一旦坏掉,店铺的运营就可能受影响,所以必须要有快速响应的本地服务。日本消费者对服务要求极高,容错率低,这对中国企业是个大考验。
曾巧:第三道,“案例”怎么理解呢?
是枝 邦洋:简单来说就是有没有成功经验。要是一家公司想进入日本市场,它在日本当地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案例或业绩。因为他们的经营风格比较保守,核心诉求是“不想失败”,本地案例能让他们更放心。
曾巧:那对于刚刚进入日本、处于“0到1”阶段的公司,这不是死循环了吗?没有案例就进不去,进不去就没有案例。
是枝 邦洋:所以要借力。现在有两种可行方式:
一种是借助代理商的背书。代理商在日本本地已经有行业客户资源和成功案例,他们推荐时更容易被接受。
另一种是进入政府或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。日本有很多面向AI、机器人领域的资助计划,中国企业如果能和日本本地企业联合申请,就能拿到项目支持。这类项目不仅有资金,还有“国家研究机构认可”的背书,非常有分量。
曾巧: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,必须找渠道和合作伙伴。
是枝 邦洋:而且,不只是形式上的合作。日本企业真正看重的是“共创”。他们希望中国企业不要只把产品卖过去,而是愿意深入现场,与日本企业一起研究、一起优化流程。尤其是在养老、建筑、零售这类新兴场景里,共创比单纯销售更关键。
曾巧:所以日本市场并不是“卖掉一台机器”的逻辑,而是“共同创造一个场景解决方案”的逻辑。
是枝 邦洋:正是如此。日本企业希望机器人不只是一个外部外包的工具,而是和自己业务一起成长的伙伴。他们会组建内部“机器人化团队”,邀请中国企业一起探索,把场景做深做透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耐心和持续投入,才能真正打入日本市场。
曾巧:是枝先生,您觉得从政策和市场的角度,政府和企业对中国机器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?
是枝 邦洋:这个问题挺有意思。就“机器人本身”而言,日本没有特别的排斥或鼓励;既不主动设限,也不专门放行。真正敏感的是AI与系统对接:一旦涉及数据、隐私、网络安全,企业会更谨慎,政府态度也会更稳健。
曾巧:服务机器人想做到“有人味”,AI是必选项,养老院更是典型场景。那日本在AI与数据上的实际操作如何?
是枝 邦洋:总体比美国宽松,但不等于“无门槛”。给你举个例子,在酒店或者大厦场景,机器人如果想实现自动运送,往往需要与电梯系统联动,进入电梯就可以到达楼层。但部分日本电梯厂商因为比较保守,会拒绝外部系统接入。有一家中国公司很聪明,他们换了个思路,给扫地机器人“装了手”,也就是机械臂,自己去按电梯按钮,绕过系统对接,电梯公司也接受了。你看,这既体现了日本对系统安全的保守,也说明中国企业在工程落地上的灵活机变。
曾巧:“研发—生产—应用”的全球分工呢?日本更希望怎么配合?
是枝 邦洋:现实与效率决定,基础研发与制造多在中国,应用场景研究在日本。尤其养老院等复杂场景,牵涉流程改造、岗位分工与合规对接,最好在日本共创,而硬件与量产依然依托中国供应链的速度与成本优势。
曾巧:软件为什么强调在日本做?
是枝 邦洋:两点。其一,场景数据,比如老人健康指标、服务记录需在日本沉淀与合规处理;其二,很多细节要贴合本地流程与语言文化,否则“硬件很强,软件不动”。
曾巧:中国机器人出海日本,目前是ToB为主还是ToC为主?
是枝 邦洋:都有,但ToB占多数。ToC基本只有扫地机器人,像科沃斯、追觅这些品牌,性价比比美国iRobot高,迭代也快,已经超过它的市场份额,但售后还没跟上。ToB的话,酒店、餐厅的送餐机器人、扫地机器人最常见,大多靠代理商合作。
曾巧:那中国服务机器人做日本ToB市场,营销上要注意什么?
是枝 邦洋:得分领域。如果是送餐、扫地机器人这类成熟领域,关键是找靠谱代理商,他们懂行业,合作核心就是拼性价比。但如果是养老、建筑、零售这些新领域,找代理商没用,因为代理商只做销售,做不了共创开发。最好直接对接行业龙头企业,比如和养老龙头谈 “一起开发适配场景的机器人”,毕竟这是新业务,需要双方深度合作。
曾巧:那对于析道咨询来说,您如何看待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日本市场的前景呢?您能为这些企业提供什么帮助?
是枝 邦洋:我们的角色更多是作为连接器,帮助中国企业理解日本市场的需求,并促成双方的合作。我们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接触到日本的行业龙头,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,从而为中国企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。此外,我们也能提供市场研究、业务优化、品牌定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,帮助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建立信任。
曾巧:所以,您不仅仅是提供营销支持,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企业提供战略性咨询和本地合作机会?
是枝 邦洋:对,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中国企业不仅在市场上立足,而且能与日本本土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,共同发展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。
曾巧:非常感谢您的分享。通过您的分析,我们对中国机器人企业如何进入日本市场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,也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潜力。
文章转自WaveGlocal大潮向栏目
采访:曾巧 / 撰稿:Tiana
想获得更多详情、请点击
联系我们